紅外線測溫儀數道“**”整“風” 風電投資轉向或八成企業或出局(咨詢電話021-56479693)
(咨詢電話021-56479693)021-56480482 021-56412027
持續高漲的風電投資熱浪即將迎來一場寒流。5月9日,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酒泉風電基地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對酒泉市能源局在酒泉風電基地二期工程建設中給企業定任務指標、設備招標要求選本地產品等行為提出嚴厲批評,同時強調“未經國家核準的項目不得開工
建設”。這已經是一個多月來國家能源局針對酒泉風電建設發出的**份通知。
而在今年3月,作為我國風電資源**大省,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也同時發布了《推進我區風電企業整合重組減少主體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通過兼并重組,使全區風電企業控制在25家以內。”
在整肅風暴的另一端,國家能源局組織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5家單位已經制定了《風電標準體系框架(討論稿)》,而由國家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組織研究并起草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也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
山雨欲來,在爭議中蹣跚前行的中國風電產業尚未走出產能過剩、并網困難的泥沼,又將陷入日益嚴峻的整風狂潮。
轉向:數道“**”整“風”
“國內風電產業發展過快,風電建設、運營方面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酒泉事故只是縮影。”
在過去的五年內,中國風電產業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華銳風電從一個機械裝備公司成長為國內的風電裝機容量**,聯合動力更是在成立三年內增長率持續保持超過3738%的強勁勢頭。
這僅僅是中國風電產業“井噴”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獲取的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風電裝機連續五年實現翻番,2010年,我國累計風電裝機已高達44733.29兆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風電裝機大國。而根據“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國家的風電發展目標僅為1000萬千瓦。
國家政策的規劃目標無法追趕現行風電裝機的發展速度,與規劃相匹配的電網建設更是無法消化迅猛發展的風電裝機,而由此爆發的風電設備質量問題也日漸凸顯。
2月24日,西北電網甘肅酒泉風電基地因橋西**風電場35千伏電纜饋線電纜頭三相短路故障,導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損失出力84萬千瓦,這起事故也是近幾年我國風力發電發生的對電網影響*大的一起事故。
即便如此,地方政府建設風電的沖動絲毫不減。
3月19日,酒泉市能源局發出《關于酒泉風電基地二期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向相關企業下達了2011年的“建設任務”,提出“進度要求”,并對風電“具體機型”做出安排,甚至表示:“完不成開發任務的企業,剩余指標的開發權中止。”
此外,該《通知》還指出“酒泉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是科技部確定的國家風電裝備產業化基地,同等條件下,原則上競爭擇優選用該園區生產的風電設備。”
對此,3月27日,國家能源局下發文件,明確指出“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不得自行安排風電建設規模和向企業分配確認項目開發權,并不得以行政方式要求企業完成建設任務。”
針對酒泉市能源局在風電設備招投標中的有關要求,國家能源局強調,“地方政府和任何人不得干擾風電建設市場,不得要求企業采購本地設備或提出有關產地地方保護等限制條件。”
國家能源局的通知并不能阻止地方政府的風電熱潮。4月27日,酒泉市能源局再次發出《關于加強推進酒泉風電基地二期工程2011年前期工作的通知》,對國電甘肅公司等26家企業下達“建設任務安排表”。
5月9日,國家能源局再次下文,對酒泉市能源局提出“嚴厲批評”。
“國內風電產業發展過快,風電建設、運營方面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酒泉事故只是縮影。”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門檻:八成企業將出局
在未來三五年,可能會有80%以上的風電設備企業被重組
隨著整肅運動的提速,風電產業的準入門檻也將**提高。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即將到來的整風風暴中,管理部門醞釀出臺的綱領性文件無疑是懸在風電企業頭頂的一把利劍。
4月29日,國家能源局召開能源行業風電標準化工作會議,**啟動風電行業標準建設,將建立和完善風電裝備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目前,由國家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組織研究并起草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
已于3月對外公布的《準入標準》則提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企業進行改擴建應具備累計不少于50萬千瓦的裝機業績;新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應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行業的從業經歷。
《準入標準》無疑進一步壓縮了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沈德昌表示,依據上述標準,在未來三五年內,可能會有80%以上的風電設備企業通過重組、兼并等途徑而消失。
“工信部提出的標準比較高,從目前我國的風電整機發展現狀來看,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整機制造廠商不超過10家。”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馬學祿說。
就在國家能源局及工信部等主要部門加緊出臺標準化文件的同時,地方政府也在提高風電開發的審批門檻。作為風電資源**大省,內蒙古能源開發局局長王秉軍說:“到‘十二五’末,內蒙古全區內的風電開發企業將由目前的68家左右整合至25家以內,減少六成左右。”
與此同時,王秉軍還進一步強調,今后對新申報的風電開發項目,啟動資金不得低于10億元人民幣,并且需連續三年盈利,否則不予批準開建。
震波:上下游止步打量
面對即將上演的行業**,原本想大舉進軍風電領域的企業已開始悄然離場
投資收緊已經讓風電企業明顯感覺到了大轉向來臨前的震蕩,多家風電上市公司發布的一季度財報顯示,企業運營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均出現大幅縮減。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產能過剩導致各風電設備廠商業績滑坡,而由此引起的激烈競爭也讓各企業不得不大打“價格戰”。
記者了解到,2008年,一千瓦機組的售價為5000-6000元人民幣,到2010年就已經下降到3500元,而整機造價也一度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2010年年底,整機造價已低于4000元/千瓦。
不僅如此,面對即將上演的行業**,原本想大舉進軍風電領域的企業已開始悄然離場。
此前曾宣布力圖在未來五年進入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前五名的中國北車在不久前宣布,涉足風電產業的具體行動還要視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空間而定,而哈爾濱空調經董事會慎重審議后,也決定終止風電研發活動,集中精力發展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