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開關機械特性測試儀中國智能電網發展深度剖析(咨詢電話021-56479693)
(咨詢電話021-56479693)021-56480482 021-56412027
進入21世紀后,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EPRI)、美國能源部(DOE)以及歐盟委員會(EC)等紛紛提出各自對未來智能電網的設想和框架。
提出的概念IntelliGrid,Modern Grid,GridWise,Smart Grid等。這些不同的概念對未來電網的特點給出了相似的設想,即自愈、**、兼容、交互、協調、高效、上等、集成等。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大電網會議組織(CIGRE)等國際組織也給予智能電網高度關注,如IEC成立了智能電網國際戰略工作組SG3,IEEE啟動了智能電網制定標準與互操作性的項目P2030。
但是,目前智能電網還處于初期研究階段,國際上尚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由于發展環境和驅動因素不同,不同國家的電網企業和組織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對智能電網進行理解、研究和實踐;各國智能電網發展的思路、路徑和重點也各不相同。
近年來,中國學者在借鑒歐美智能電網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發展智能電網的特點、技術組成以及實現順序等進行了研究。在2009年5月21日—22日召開的“2009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上,國家電網公司公布了對智能電網內涵的定義,即統一堅強智能電網是以堅強網架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大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一體化融合,是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現代電網。
統一堅強智能電網在技術上包含4個基本特征: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其中,信息化是指實時和非實時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和利用;數字化是指電網對象、結構及狀態的定量描述和各類信息的**高效采集與傳輸;自動化是指電網控制策略的自動優選、運行狀態的自動監控和故障狀態的自動恢復等;互動化是指電源、電網和用戶資源的友好互動和協調運行。
本文對中國電力工業發展中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和互動化的技術情況進行回顧,并結合智能電網的特點指出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建議。
1信息化
1.1電力工業信息化進展
中國電力工業信息化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只是電子計算機應用起步階段,主要應用在電力實驗計算、工程設計與計算、科研計算、發電廠設備自動監測、變電站自動監測等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后,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在電力工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電網調度自動化、發電廠生產自動化控制系統、電力負荷預測與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仿真系統等,各電力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由操作層向管理層延伸,從單機、單項目向網絡化、整體性、綜合性應用發展,從局部應用發展到全局應用,從單機運行發展到網絡化運行;在“十一五”期間,電力信息化建設已納入企業總體發展戰略,信息化進一步與電力企業的生產、管理與經營融合。
電力信息化的成果主要體現在:
1)電力通信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電力通信的傳輸方式從20世紀70年代的電力線載波、80年代的模擬微波、90年代的數字微波,到今天以光纖和數字微波為主,衛星、電力載波、電纜、無線等多種通信方式并存,通信范圍已基本覆蓋了國內各個網、省公司,電力專用通信網已初具規模。
2)電力工業軟件系統不斷升級。電力信息化可分為兩大類應用:一是電力生產控制,如數據采集與監控(SCADA)系統、分散控制系統(DCS)、配電管理系統(DMS)、能量管理系統(EMS)、相量測量單元/廣域測量系統(PMU/WAMS);二是電力企業管理,如管理信息系統(MIS)、企業資源規劃(ERP)、企業資產管理(EAM)、自動作圖/設備管理/地理信息系統(AM/FM/GIS)、電能計量(TMR)、電力營銷系統等。
3)進入“十一五”之后,國家電網公司開始實施“SG186”信息化工程,這是電力信息化建設新時期的標志性事件。許多示范工程成果已經紛紛上線,如華東電網企業級信息系統項目、華北電網企業級信息技術集成平臺項目、西北電網ERP項目、上海電力“SG186”示范工程等。